福州创投分享组

A股“血王”并购经:买买买下的资本红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血液制品市场竞争日益“寡头化”,并购扩张为企业带来的“红利”正在收窄。上海莱士另辟蹊径,从2016年起其控股方将并购目光瞄向国际血液制品“巨头”,并成功拿下两家企业,未来很有可能置入上市公司资产中。只是,这样的新并购是“资本的狂欢”还是真正回归到了业务发展的逻辑?


△图片来源:dribbble.com




5年时间从市值不足80亿蹿升至市值超千亿,借由了得“财技”,上海莱士在国内大举收购血液制品资产标的,初期业绩提振效果显著,但到2017年利好似乎逐渐消退。


2017年起,其控股方逐渐将视野放诸“海外”,并收下两项巨额血液制品资产,而近期这两项资产更有可能直接并入上海莱士进行业务整合。从国内转向海外,上海莱士新一轮并购似乎有一些新的考量。

 

2018年2月22日晚间,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莱士;证券代码:002252.SZ)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由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于2018年2月23日开市起停牌。具体而言,上海莱士筹划收购天诚国际投资或其下属子公司100%股权,初步预计交易作价或达160亿元以上,而交易资产标的细节则并未披露。

 

天诚国际是上海莱士控股方科瑞天诚及莱士中国控制的血制品行业资产并购平台,近两年在海外并购势头很猛。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8月, UK Topco Limited的全部股权,由此将全球前十大血液制品生产企业Bio Products Laboratory Holdings Ltd(以下简称“BPL”)收入囊中。2018年1月31日,天诚国际又成功收购了德国上市血液制品公司BiotestAG(以下简称“Biotest”),Biotest凭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球血液制品行业中排名第五。相关迹象表明,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并入上海莱士的资产很有可能是 BPL及Biotest这两项新收资产。


并购国内资产“红利”不持久




以并购方式扩张业务规模,上海莱士并非首次。以2013年为界,上海莱士陆续收购了邦和药业、安徽同路生物和浙江海康,摆脱了“收入”“利润”双双为负的业绩困境,并在2015年之后超过华兰生物和天坛生物两家老牌血制品企业,成为A股市场中的血制品领域市值、收入、利润排头的企业。


并购总是资本市场的“狂欢”,2015年年中上海莱士的市值一度飙升至1200亿元的高位,市盈率更是在峰值达到了211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购行为并未在经营层面给上海莱士带来持续的刺激。表中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期间,上海莱士的营业收入及毛利润增速逐年放缓。2017年相关数据更是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上海莱士前3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7.48%、-16.4%、-9.23%,预计2017年全年净利润比同期下降39%到49%。在资本市场,上海莱士的市值也跌破千亿,此次停牌前市值定格在972亿。


对此,上海莱士给出的解释是子公司郑州莱士为扩大产能在2017年年中停产、两票制推行及股价波动所致。但根据以往年报披露的信息,郑州莱士净利润贡献不足10%,将利润下滑归结于此似乎不太合理。由此看来,并购行为似乎并未持续给上海莱士带来经营上的改观,情况又回到2013年大举并购之前。


寡头竞争,并购空间收窄



既然如此,上海莱士为何不重启并购,刺激一下业绩?事实上,上海莱士一直有在收购和新建浆站,但由于血液制品市场本身的变化,原有大举并购策略的空间逐渐收窄。

 

血液制品行业生产总量被严格控制,中国一直实行“不批准新设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政策,由此全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被严格限制为32家。行业发展初期,浆站分散且被严格控制,因此通过并购占据浆站成为了相当数量血液制品企业的发展思路。





*注:天坛生物的浆站数目及年投浆量按照资产重组完成后计算;上海莱士于2017年10月新收购了绿十字3家浆站;人福药业于2017年6月将旗下血液制品子公司80%股权转让给了全球最大血制品公司CSL Limited杰特贝林(亚太区)有限公司。

 

但经过几轮的并购重组后,血液制品行业逐渐由分散走向了集中。财通证券及前瞻研究院研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200多家血液制品企业浆站,年总投浆量水平6000余吨。而由上表信息可知,浆站数目排名前3的企业占据了全国几乎一半的浆站,年投浆量排名前5的企业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产能,寡头竞争的市场已经形成。原来通过并购占据浆站的策略空间越来越小,对于业务和资本市场的刺激也越来弱。

 

但是中国血液制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血浆需求量达到14000吨以上,而实际采浆量仅6000余吨,中间存在8000吨的需求缺口。但并购国内血液制品公司的空间收窄,如何突围并购枷锁占据市场需求的缺口?借力海外是一条思路。



▵ 国内主要血制品企业今年采/投浆量(国信证券经纪研究所整理)

 

2017年6月12日,人福医药以约24亿元的价格将其全资子公司中原瑞德80%的股权转让给全球最大血制品公司CSL Limited的全资子公司杰特贝林(亚太区)有限公司,中资血液制品企业“出海”前,海外血制品巨头已然在试水中国市场。

 

而上海莱士的控股方科瑞天诚则首先尝试了这条思路:将两家海外血液制品巨头收入囊中,试图与国内资产整合实现协同,刺激业务增长。


海外并购,1+1能否大于2?


虽然重大资产重组资产标的细节并未披露,但是上海莱士的相关行动表明其已经在为并入海外血制品企业做着准备。2018年2月13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称,其拟用自筹资金在上海市奉贤区建设全球生产运营基地,规划建筑面积约为6.8万平方米,用于配合血浆资源增加、投浆量进一步增大以及新产品上市进程加快后的生产研发工作。

 

而不到10天之后,上海莱士便发布重大资产重组消息,拟收购估值160亿元以上的资产标的。由此推断,控股方科瑞天诚手头握有的BPL及Biotest两项血液制品海外资产有极大的可能性并入上市公司。“拆拆合合”的并购并不稀奇,关键问题是并入的资产能否与原有资产形成正向协同,从而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如上表所示,Biotest和BPL无论是产能还是经营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如果能够并入到上海莱士的确可能带来正面影响,但如果仅是重复原有的并购扩张“套路”,未来可能并不能持续刺激经营和利润增加。

 

资产要想形成正向协同,并不能只思考组合,而要考虑组合中各项资产之间的互利互惠,BPL及Biotest与上海莱士间存在着互利的空间。


首先是进口业务层面。收购文件披露的信息显示,Biotest和BPL的产品都未在中国注册及销售,而如前所述,中国血液制品市场存在相当大的需求缺口,未来海外的产能若能借力上海莱士补给需求缺口,或能带来业务上的正向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制品进口在国内受到严格的管制,通过进口实现业务协同落地上面临很大的政策风险。


其次是技术层面。BPL研发积累深厚,产品种类齐全,开发的凝血因子X更是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治疗罕见出血症的药物。而Biotest则具有70年血液制品制造行业经验,二者若并入上海莱士,在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或能产生正向的协同。

 

血液制品市场日渐寡头化,原有“攻城略地”并购占领浆站的策略空间似乎日益收窄。上海莱士“曲线救国”将目光聚焦海外,“新一轮”并购之后能否改变资本扩张的思路回归到行业发展本身?重大资产重组的“靴子”还未落地,一切还需继续观察。


内容来源:健康点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地传递医药市场信息,不代表新康界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精彩回顾—

拜耳2017财报:处方药强势领涨、健康消费品增势疲软

点击上图阅读文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