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创投分享组

并购企业能走多远? 复盘韶钢的转型升级之路 | 案例课堂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复旦案例课堂Case-by-Case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KDCC CASE出品的沉浸式案例教学双师课堂。精选企业案主、邀请学者大咖、选拔精英学员,零时差、零距离,复盘案例冰山之下,探寻管理真知灼见。


本期

案例

上一期,我们复盘了“小红书”本期,让我们来看看韶钢的转型升级之路。


案例教学复盘

重量级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而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并购“后遗症”曾让很多企业举步维艰:如何系统地解决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融合难题?怎样带领并购后的新公司尽快迈入正常发展轨道?


案例导师


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世平


学术导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苏勇



在本次的案例课堂上,李世平先生从四个方面展开:“为生存而战”,“担当”,“专注”,“争先”,复盘了宝武集团并购韶关钢铁后的文化融合与转型过程。以下内容根据李世平先生授课速记稿整理。


形成共识:为生存而战


韶钢工厂位于湖南、江西和广东的交界,地处山区。这个钢厂有660万吨规模,定位于做长材、线材、工材、棒材,专供汽车零部件需要,其中宝武集团占51%股份。


我们当时(从宝钢)去的时候,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资产效率低、产品单一、管理粗放、员工信心不足等。面对现状,我们确定首要目标就是建立凝聚力与信任,调动军心。


管理层提出要为生存而战,但是员工普遍没有这样的危机感,他们认为这是大型国有企业,而且有50多年的历史,怎么可能说倒就倒?所以,我们还要激励员工的斗志,为大家描绘一个新的未来,提出愿景,表明企业的发展潜力,值得去把它做好


蓝图要变成现实,靠的不是空话和大话,而是从简单的事情入手。案例中提到有一个工具叫做卡尺,专门用于测量钢管直径,但工人在现场使用的是千分尺,量好之后把数据往地上一写,这样的记录,精确度大打折扣。其实,仓库里不是没有卡尺,而是工人嫌麻烦不愿意用,已经习惯了。


由此可见,公司的亏损和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推行了一个“全员面对面”活动。每个员工听管理层上课:企业面临的问题,如何面对。一旦把问题揭示出来,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公司扭亏需要每位员工一起努力,这就形成了统一的思想。


光说问题还不行,还需要关心员工,让员工感觉到你是在帮助他,由此凝聚人心。我们同样从小处着眼。韶钢占地8.32平方公里,卫生间三百多个,过去脏乱差,新班子花两个月时间进行整改。原来没有食堂、洗衣房,后来也陆续增加。员工看到触手可及的改变,也就发自内心产生了认同感。


经过半年努力,韶钢的职工完全接受了新的领导层,这种认同是所有变革当中的关键,我们是从“软”的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的。


肩负担当:人力资源与组织变革


担当比担忧更加重要,担忧没有用,你必须要行动。解决了共识问题,接下来就是着手进行人力资源与组织变革。


人力资源变革追求的是人事效率的提高和人才的优化。我们来韶钢时,这里有两万多人,当我们把7条产线关停时,大家都不理解,其实这是把低效、无效资产降低了。现在全公司一万人都不到,相当于用了两年时间分流了一万人。一般的钢厂,管理、技术、业务人员占比约为30%,韶钢变革后为14%。在操作方法上,我们首先削减了干部编制,其次才是员工优化。整个人员流动非常大,,这证明我们前面做的很多铺垫建立了改革共识。


很多人说你在的时候行,如果你走了怎么办?这就要靠体系能力,也是组织变革的最主要的目标。宝钢是靠体系来支撑,韶钢也要如此。所以我们建立一个模型,定义在线管理做什么,技术管理做什么,信息化做什么等等,把所要做的事情结合宝钢成功的经验,又结合韶钢的员工特点,通过一些工具和平台,逐步把这个体系落下来,这不是照搬的。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随便摧毁一个旧有体系,而新的体系又种不活,这个是在企业整合当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企业重组融合当中,信息化系统搭建需要先行,因为信息化把所有平台覆盖了,就形成统一的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 


专注:从“三个不动摇”到“三岗”


企业能走多远,其可持续性靠的是体系的力量而非一个英明的领导,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三个“不动摇”


一是改革创新,包括机制的创新、工艺方法的改革,以及改革创新的力度。


二是转型升级,对应的有产品转型、制造转型和产业转型。产品转型,即把原来螺纹钢变成优特钢;制造转型,就是去做智慧制造的工厂,希望通过三年时间达到领先的水平;产业转型,就是用产业代替产品去竞争。


三是加强基层管理能力提升。我们一线的标准化作业,这是制造行业当中天天去做的事情,需要一直提升。你唯一能竞争的就是能力,而不是你的经营结果。


宏观的战略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战术。有人说这里的工人干活不认真,至于你怎么让他认真,大家又说不出来。于是我们就想到落地,让每个人找自己的流程中有什么样的改进方法,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或者需要进行调整。


第一个是岗位找茬,目的是揭示标准问题,保持体系动态化。


第二个是岗位对标,需要与业内同行去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保持激情。


第三个是岗位提升,不断学习积累,激发成长内生的动力。


奋勇争先:三个“对标”


当企业从生存进入稳健发展阶段后,我们的关键词是争先,依托持续对标、整个组织的对标和全员对标来达成。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组织进行体检:我在这个组织、行业当中,处于什么水平?如何提升反超?每个月都要回答,这样就会产生动力,所以叫做全面体检,也就是组织体检。


2017年,韶钢全体系对标有927个专业指标,160个评价指标,64个考核指标。今年定了800多个指标,因为有100多个指标已超过同行成为第一名,同步还有3个指标倒退。这样每个月都在不断回顾、反省、进步,如果每个人都能讲清楚,这个组织是相当厉害的。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不断进行调整,通过这个指标不断地进行内动力的提升 。

   

以上就是这些年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当然最终还是需要市场的验证,这可以看一下韶钢的经营业绩表现。从2017年到今年一季度,在23家钢铁上市公司中,韶钢规模排在第18、19位,但单位吨钢效益排在第3位,其中还包含了要消化偏高的物流成本。所以,通过提升管理水平是可以切实产生效益的。


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说“以柔克刚”?无论搭建平台,还是实现信息化等等,它都不是纯技术的东西,都是从获得共同的认知这一软性层面作为切入点的


Q
A
&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家有4万亿投资到大基建项目,整个螺纹钢价格卖得特别好,2011、2012年总的来说钢厂利润都非常可观。而且,广东区域钢材价格比长三角地区要高出300-500元/吨。再者,虽然韶钢离广州港有两百多公里,但是它贴近钢材消费中心,比“北材南运”更节约成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韶钢在整合前会大幅亏损?

李世平韶钢的确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比如周边没有很多的钢铁企业,而华南地区的钢铁需求量很大,单价会高一些,这都是有利因素。但很多人不知道,“北材南运”的成本比我们从山里拉到珠三角更便宜,因为海运、水路运输的费用很低。它之所以出现亏损,还是管理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材料的采购。我们的采购压力很大,一步错了,全盘皆输。如果那年钢材价格上去了,光把库存卖出去也能赚钱,反之,如果钢材价格持续下降,这些都变成了巨亏。没有科学管理的话,你不怎么盈利,也不知道怎么亏的。 


科技创新是动力,韶钢有没有激发科技创新或保持持续创新热情的制度?

李世平关于科技创新,我们有专门的奖励机制。2018年,我们有1500万的预算用于科技创新个人奖励。有的科研人员同时有几个项目获奖,奖金远远超过其正常的收入。我们还在设计智能制造相关的奖励制度。智能制造对传统管理包括组织机构、职能变革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宝武集团有专注于科技创新的中央研究院,韶钢可以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整合之后,新韶钢的企业DNA有哪些变化?

李世平中国企业经常讲DNA,实际上它需要一个平台的支撑。因为企业文化、DNA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广大员工通过自己逐步积累的经验创造出来的。我希望这个企业DNA是有工具、有平台给它支撑。结合现在的特点,我们在公司推行了担当、专注、争先的六字方针。我认为韶钢的特点和整个产业特点一致,既要仰望星空,要争先,又要脚踏实地,就是专注。关键在于每个员工的担当和协同。



总结

案例课堂的最后,苏勇教授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他特别强调:企业并购易,文化整合难。企业并购要达到1加1大于2的目的,但如果并购与被并购企业不能很好地做到文化融合,这个目的就很难达到。宝钢并购韶钢的案例,从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等各个层面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在文化融合上有想法、有抓手、重落实,很好地实现了整合意图。


上期案例

复盘“小红书”,你的案例笔记在这里



*转自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