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投资人更青睐“海归派”、“连续创业者”、“企业高管”这类创始团队的早期项目?为什么投资人更相信以上这些人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带领项目脱颖而出呢?或许,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早期创业项目因其发展刚起步,很难以规范化的公司经营行为评价体系来衡量其现有与未来价值。尤其投资界对于早期项目的投资,多是从趋势角度进行赌博式的“下注”,而这“下注”的关键在于投资人是否看好这个团队。早期项目除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这点,能够被用来衡量其价值的似乎也只剩下“团队素养”这点内容了。
在外界看来,早期项目的投资似乎是投资人看这个团队或者创始人顺眼了就投资了,看起来投资很简单嘛。真是这么简单吗?其实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看项目的“哲学”或“逻辑”。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早期项目投资关注团队这点值不值得作为重点之一呢?至少从目前的研究范围来看,通过考察团队的素养来实现早期项目价值的评价是可行的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至少在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2014年去世)看来,投入人力资本会给人带来回报。
人力资本是指赋予人们生产力的各项能力即素质。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本被贝克尔区分为“特定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所谓“特定人力资本”指的是员工获得与所在公司直接关联的知识与技能。这类培训的投入,公司往往乐意买单,而前提是建立在预期这个员工技能通过特定培训投入能为公司带来收益回报,通常这类人力资本是不可转移的。相较而言,公司一般不愿为“一般人力资本”投入,把员工培养成某一类一流人才,如顶尖的技术人员,他们很有可能跳槽去任何一家能够开出更高薪酬的公司。早期项目中,往往创始团队的素养高低意味着他们在此之前获得的人力资本投入的高低,这些人力投入可以是他们自小获得的学校教育,也可以是他们从社会历练中获得经验,从经济学角度,这些都是成本,而且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意味着不得不投入,而贝克尔也证明了,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本投入的越多,往往所获得的收益回报也越多。因此相比较而言,投资人更青睐“受过良好教育(比如海归派)”、“连续创业者”、“企业高管”等这些所获教育越高等、连续创业、高级管理经验等等意味着已投入的人力资本足够形成一定的沉没成本壁垒(包括时间、金钱、能力等),而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本投入会越少,所需付出的市场教育成本越低。如此而言,成本低回报高当然是投资第一条哲学,没有哪个投资人不这么考虑,也不得不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高可能的回报。
那么,如此理解又带来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投资人相信有以上特征(高等教育、连续创业、管理经验等)的早期团队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呢?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理论,人力资本的不平等性,这个听起来如今有些过时的观点可用来解释一二。贝克尔在关于如何发展人力资本方面有谈到过“良性不平等”与“恶性不平等”。比如,科学家、医生、金融投资人员以及计算机程序员等的高收入激励着学生们钻研这类学科,过程中推动了知识向前发展,这是“良性不平等”,反之,不平等过了头也会导致社会退步。就早期项目团队而言,人力资本投入壁垒越高,也意味着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从而减轻公司在特定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同时,投资人更愿意相信这类团队的学习能力与应变能力,市场变化的速度往往快于人们的反应速度,需要这类反应力惊人的队伍做出快速调整应对市场挑战。而人力资本的这类“良性不平等”恰恰代替市场竞争提前对项目进行了优胜劣汰,故而投资人不仅在早期项目的一般人力资本(创始团队的能力多样性)投入上节约了成本,也在其发展中特定人力资本(创始团队能够自动吸引具有较高技能的人才)投入上也节约了成本。如此一来,投资市场越来越注重早期项目团队的筛选,资本的倾斜也进一步加剧了早期项目的竞争,而拥有较多人力资本投入的团队令投资人相信他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以上只是通过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来给投资领域的行为提供一些启发,正如贝克尔形容其经济模型是“以经济学的方式看待生活”,在此尝试用来解释一些投资现象,仍有许多不尽然之处,欢迎各位同行指正。
怡和通|Yeahston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