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昊晨光:铸知识产权之盾 “御敌”于千里之外走出去的IP系列故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中昊晨光依靠企业完备的专利导航和预警机制,有效规避了侵权风险、提升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2015年3月底,一家名为“昊华晨光杜邦氟材料(上海)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在上海奉贤化工园区剪彩。仅仅是从这家新企业的名称上,人们就可以猜到,这家企业的外资入股方是大名鼎鼎的杜邦公司。而作为年专利授权量近4000件的知识产权巨头,在化工领域颇有建树的杜邦公司选择的中方合作伙伴,则是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的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中昊晨光)。
在杜邦公司氟聚合物解决方案事业部的负责人看来,之所以选择与中昊晨光合作,不仅是因为后者拥有领先的氟橡胶技术和完善的专利布局,更是因为近年来在全球氟化工领域专利纠纷频发的背景下,中昊晨光依靠企业完备的专利导航和预警机制,有效规避了侵权风险、提升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与其等到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纠纷再去解决摩擦,不如提前做好专利规划和预警分析,铸造知识产权的坚固盾牌,抵御侵权风险、规避贸易壁垒。”中昊晨光总经理李嘉说。 1965年,为支持三线建设,中昊晨光由全国24家科研、生产单位内迁四川组建而成。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中昊晨光这家几十年的老科研单位经过转制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曾经的研发优势难以适应市场机制,负债累计高达1.4亿元,一度濒临倒闭。“此时,中昊晨光确立了与市场接轨、实施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并打通国际市场、推动企业‘走出去’,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李嘉回忆说。 到2007年时,转制后的中昊晨光年工业总产值已达6.9亿元,出口创汇也高达1505.71万美元。但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场针对中国氟化工企业的“337调查”风暴自席卷而来:当年11月16日,英国英力士氟化工公司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337调查”申请,称中国中化集团下属的西安和宁波两家企业对美出口和在美销售的制冷剂产品四氟乙烯侵犯了其拥有的相关专利权,要求发布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 被诉对象中并没有中昊晨光的名字,但对于氟制冷剂产品已经在美销售的中昊晨光而言,一旦普遍排除令正式实施,将对自己在内的所有国内氟制冷剂企业造成重大打击。而中昊晨光如此关心该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其自身和被诉侵权的两家企业都是中化集团的下属分、子公司。作为中国氟硅协会的一员,中昊晨光也在该协会带领全行业共同应对此次“337调查”的过程中出谋划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案历时长达两年,虽然中方最终胜诉,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令包括李嘉在内的中昊晨光高层深感压力。 有了这次的前车之鉴,中昊晨光更加重视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和战略加以推进落实。2007年当年,中昊晨光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增长了50%;2008年时,又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一种含氟聚醚过氧化物及其在含氟单体乳液聚合中的应用”的国际专利申请,并在实施转化过程中将相关专利成功应用于聚四氟乙烯分散浓缩液和氟橡胶的生产上,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2011年,建立了企业自己的有机氟及有机硅专利数据库,利用专利信息开展竞争对手动态信息跟踪、专利法律状态的调查等,规避了贸易摩擦及风险,当年产品出口创汇达到历史新高的6526万美元。 “虽然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氟化工企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中昊晨光而言,只有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累自主知识产权,依靠专利护航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才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健康发展。”李嘉表示。 实际上,诚如李嘉所言,在中昊晨光“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多次遇到过国外公司专利“堡垒”的阻击,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合作伙伴杜邦公司等一批拥有大量氟化工及相关技术领域核心专利的巨头。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中昊晨光围绕研发和销售建立了两套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新工艺使用前预警机制”中,中昊晨光会在获得专利许可转让及形成新工艺技术方案前对相关专利的生命周期、法律状态和是否侵权等要素进行判定,增加谈判筹码,规避引进失效专利的风险,同时规避和化解侵权风险。 而在“新产品销售前预警机制”中,中昊晨光则会利用数据库着重分析新产品在目标市场上侵权风险大小、可否规避、企业损失额度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今,中昊晨光已拥有了有机氟、有机硅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再到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效提升了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实力。去年,中昊晨光提交了20件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授权量也达17件,其中3件为国际专利,其国内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聚四氟乙烯生产装置,每年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数千万美元,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世界第二的氟橡胶生产装置,每年则可实现产值超过3亿元、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昊晨光专利产品陆续走出国门,企业还通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体系先后在产品销售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商标注册,目前范围已涵盖、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昊晨光有关负责人看来,通过探索并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将专利中涉及到的技术、法律、经济和战略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整合管理,综合分析后就可以形成有价值和决策参考依据的信息,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挥重要作用。(崔静思|中国知识产权报)(编辑:孙雅曼,编校:秦韵,审读:刘珊,美编:曹晨)